看到张常(化名)的时候,他正在家人的陪伴下,在走廊上散步。胸口上“补心”手术留下的伤口,述说着他刚刚经历过的生死之劫。
近日,57岁的张常因车祸导致心脏破裂,数度心脏骤停。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王玉庆与其团队,与急诊科、心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超声科、输血科等科室通力合作,顺利完成心脏修补手术,将张常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都说就差一点,就不行啦!”谈起这次手术,张常的妻子,多次感慨,并再三表示谢意,“多亏了王主任,手术做得好!”
差一点,就是从死到生的距离!
这一点,就是从绝望到希望的历程!
而这正是王玉庆和他的团队这群“补心人”竭力追求的目标——利用精湛的技术,带给心脏病患者生的希望!
心脏破裂“补心”手术上演生死时速
一天傍晚,张常在建筑工地,被倒车的车辆挤压,伤及胸部,胸部剧痛。
18:51,张常被送医院,一场生死时速的抢救就此拉开序幕。
入院时进行CT检查,发现存在多根肋骨、胸椎骨折,有心包积液。急诊科接诊医生敏锐地意识到,存在心脏破裂的可能性,急请心脏大血管外科会诊。
心脏破裂,是临床上最为严重、最为危急的严重致命症之一。
快速启动手术绿色通道!麻醉、手术、护理、血液,超声等相关科室主任迅速到位!此时,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心率增快,血压降低至高压60mmHg、低压30mmHg,并陷入昏迷,且突发一次心脏骤停。
紧急行心肺复苏术,同时紧急行床旁超声,发现有大量心包积液。
所谓心包,就是指包裹着心脏的那层坚韧而缺少弹性的薄膜。由于弹力有限,一旦心包内急性充血达到毫升上,就会限制血液回心和心脏跳动,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导致心跳骤停。
王玉庆紧急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治疗,抽出毫升暗红色血液,患者心跳恢复。
低血压,心脏骤停,大量心包积液,昭示着形势越来越危急。开胸手术探查是唯一的一条路。
20:18,全麻完成,手术正式开始。
王玉庆紧急开胸,打开心包,心包腔涌出大量暗红色血液。快速清除心包内积血和血凝块,探查发现右心房与下腔静脉交接处有一个长约2厘米的裂口。
至此,诊断已经明确。
手术团队快速阻断升主动脉,使心脏软停跳。随后,王玉庆以娴熟的技术缝合裂口。
“快!除颤仪!”
在此期间,心脏突发室颤。手术团队果断行心内电击除颤使心脏恢复跳动。
23:50,手术顺利结束,张常被送至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
第二日,张常顺利苏醒;一周后,从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肺动脉高压,克服手术禁忌顺利完成“补心”
与张常凶猛且风险的心脏破裂不同,董玲(化名)却是在懵懂间迎来了自己的“补心“手术。
今年49岁的董玲,因为感冒、呼吸困难入院,在检查时却意外发现其心脏上房间隔缺损达4厘米。
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通常5毫米以上就要进行手术修复。
董玲的“补心“手术势在必行。
但是此时的董玲,有严重肺动脉高压。而这,正是心脏手术的禁忌症。
强行手术存在风险,容易引发心脏骤停、休克等。不手术,董玲的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等情况可能越来越严重,亦可能造成心脏衰竭。
难题摆在王玉庆的面前。
王玉庆积极与重症医学科会诊,进行治疗、调理。
幸运的是,经过两周左右的调理,董玲的肺动脉高压略有下降,基本达到了手术条件。
心脏大血管外科联合超声科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评估,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
体外循环下,手术团队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为董玲的心脏迎来了新生。
精湛医术,这个年轻科室善打硬仗
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个年轻科室。
主要面对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心脏肿瘤等急危重症。
在这短短一个月内,年轻的科室迎来一场场硬仗。以王玉庆为首的手术团队,迎难而上,帮助张常、董玲等患者迎来新生。
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济南市三院心脏大血医院有着密切合作,建立了转诊机制,专家定期到科室进行疑难病例查房、业务讲座等,切实提升了科室心血管疑难复杂病变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