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句虎狼之言不知当讲不当讲你可能

时间:2020-10-12 8:39:28 来源:肺动脉高压

司马昭之心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测量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测量三尖瓣的最大反流速度(TRmax)获得收缩期肺动脉压(PASP):

PASP=右室收缩压(RVSP)=△P+RAP(右房压)

其中△P是三尖瓣的跨瓣压差(即右房右室压差),根据简化的伯努利方程可得出△P=4×VTRmax2(△P用不着我们算,机器会自己算)。

如下↓,假设RAP为10mmHg,△P即下图中的56.6mmHg,那么PASP=△P+右房压(RAP)=56+10=66mmHg。

也可以通过Trace键描迹三尖瓣反流频谱获得平均肺动脉压(PAMP)。

同样PAMP=右室平均压RVMP=平均△P+RAP(右房压)

平均△P即下图中的30.9mmHg,假设RAP为10mmHg,于是PAMP=31+10=41mmHg。

右房压如何估测?

以上说的假设右房压是10mmHg,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让我们假设滴。那么右房压的大小又是如何评定的呢?

右房压可通过下腔静脉的内径和吸气塌陷率间接评估。看图↓

其实我们只要记得第一种情况,就可以推出剩下三种:

当IVC≤21mm,吸气塌陷率≥50%,RAP取3mmHg。

那么和它完全相反的IVC>21mm,吸气塌陷率<50%,RAP取15mmHg。

剩下的两种情况,RAP都取8mmHg。

所以,当你测得IVC为23mm,吸气塌陷率>50%,那么RAP是多少呢?

最好不要看表格就可以非常快速得出答案:8mmHg。

下腔静脉塌陷率如何算?

那么,IVC的吸气塌陷率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最准确的方法当然是直接测量咯:

应用M超,在距离右房1-2cm处,取样线垂直于下腔静脉,测量下腔静脉最宽和最窄处,算出它俩的变化幅度(记得):

IVC塌陷率=(呼气末IVC内径-吸气末IVC内径)/呼气末IVC内径。

比如↓可以算出IVC的塌陷率为25-15/25=0.4,即40%。

其实熟练了之后,根本不需要这样麻烦,直接目测也能测个八九不离十。甚至更熟练之后,连M超都不需要,直接看二维即可。

陷阱

关于估测肺动脉压力是否增高,有的小伙伴们甚至还得出了一条不外传的经验之谈------反流量多的时候测一下反流速来评估肺动脉压,而反流量少的时候则不用管。因为他们发现,TR越多则肺动脉压力越高,TR越少则肺动脉压力越低。

很多时候,这个结论是对的,比如楼下两个例子??

NO.1,反流量大对应反流速度高,△P=4V2,所以肺动脉压力大。

NO.2,反流量小对应反流速度低,即肺动脉压力也小。

这个方法很帅,但是帅不过三秒顶多一秒一。

因为凡事也有例外的时候。

比如NO.3??,三尖瓣反流量少得可怜,压差△P竟然达到了将近80mmHg。

再比如NO.4,反流量如此之多(52cm2),但是这压差跟闹着玩似的,最大的时候才区区18mmHg。

如果是按照上述的经验之谈,对于NO.3这个案例,我们就不会去测量三尖瓣反流速度,自然也就不会去追问如此高的△P跟肺动脉压之间是什么关系。而NO.4,反流量这么大压差却那么小,会让你难以置信甚至怀疑是不是机器坏了。

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自己是否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些。

真相

其实,三尖瓣的返流量多少与肺动脉的压力大小之间根本没有对应关系。部分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可能都不存在TR。

而导致三尖瓣反流法高估或低估肺动脉压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1、超声声束与反流走行方向不平行。

2、反流量偏少导致不能得到完整的三尖瓣反流频谱。

3、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

4、三尖瓣反流口(反流量)过大。

5、右心室流出道或肺动脉存在狭窄。

6、对右心房压力估测不准确。

。。。。。。。。

以上有些因素是我们可以避免或者改善的。例如针对1和2,要注意多声窗、多角度反复观测三尖瓣反流,取其中频谱轮廓最清晰完整和反流峰值速度最大者为准。

当出现3、4、5等情况时,我们可能需要结合三尖瓣反流以外的肺动脉高压的其他超声心动图表现,多参数相互比较综合评估。

所以对于NO.3和NO.4这两个案例,我们都不能仅仅只看三尖瓣反流,还要通过观察与肺动脉高压相关的其它超声表现综合评估,否则可能会引起对肺动脉压力判断的极大偏差。

那么“与肺动脉高压相关的其它超声表现”都有哪些呢?

请听下回分解

推荐阅读扫地僧的女粉丝解读人工瓣---感染性心内膜炎与空化现象华山论剑

世界那么大

扫我带你去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sjm.com/zzzd/1245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