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年龄的阻碍坚持对生命的守护记我院

时间:2021-1-18 8:43:37 来源:肺动脉高压

本周一(10月29日)一大早,手术室接来了一个小小患儿,成了当天手术部的大新闻,因为这个还在襁褓中的新生儿要做一个大手术(小编是麻醉医生,所以比较好奇怎么给他做麻醉)。

几天前(10月26日),麻醉科储勤军主任接到神经脊柱外科娄永利主任的一个特殊会诊:“储主任,我这里有一个脊柱裂的小孩儿,可这个小孩儿只有15天,你看能不能做麻醉?我们从来没做过这么小的病人”。

原来,这名患儿出生时发现腰背部赘生物,行腰椎MR提示腰1椎板脊柱裂,脊膜膨出。

医院表示患儿太小,无法进行手术麻醉。患儿家属多方打医院有北京的脊髓空洞专家刘勇教授坐诊手术,就抱着希医院神经脊柱外科,娄永利主任仔细查看患儿后,表示手术越早进行治疗效果就越好,但孩子只有10多天,体重3.5kg,合并卵圆孔未闭(多在1年内关闭),能不能承受脊柱手术和全麻的风险?术后能不能平稳醒来?无疑是对麻醉团队新的挑战,也是我们麻醉科第一例新生儿全麻(3.5kg、3.5kg....额....小编一个手掌就托起来了,这么小怎么操作?反正小编还没做过)。

新生儿是指产后28天内的小儿。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生理储备功能低下,新生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导致呼吸储备功能差,容易发生呼吸暂停,对缺氧的耐受力极低,常常脱氧10秒左右就出现氧合快速下降。同时新生儿体重低、血容量少,术中稍有出血便会对患儿造成致命的打击,液体调控也必须精准,以防患儿发生致命性肺水肿、心衰。另外,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健全,药代动力学不同于成人,给类药物需要精确计算,要求精确到ug/ml,稍有差池便会造成用药过量,苏醒延迟等。所以新生儿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极大,术中术后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的概率更高。这就要求麻醉科医师除要掌握麻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麻醉应急处理等全面知识,才能保障围术期安全。在国外新生儿麻醉必须具备丰富的小儿麻醉经验的高年资麻醉医生实施,具备每年不少于30-50例新生儿全麻的经验才能保证新生儿安全(国外麻醉医生资质标准要求好严格哦,我科还没做过这么小的患者………)。而我院因为没有小儿外科,麻醉科也缺乏实施小儿麻醉经验及相应的麻醉设备,新生儿全麻无疑给麻醉科提出新的挑战!

为保证患儿的手术安全,神经脊柱外科刘勇教授、娄永利主任、麻醉科储勤军主任术前对患儿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及充分的术前讨论,储勤军主任表示这是我院第一例新生儿全麻,虽然我们缺少小儿专用麻醉机及相应通气、监测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咳...咳...院长,赶快给麻醉科批设备呗,小编也想学习新生儿麻醉),实施新生儿麻醉的经验不足,但病人的需求就是命令,我们要做到最完善的麻醉前准备,确保麻醉环节无一纰漏。

为此,储勤军主任从麻醉机检查、新生儿呼吸机调试(紧急从新生儿ICU调用)、抢救设备准备,到麻醉诱导、维持、监测、液体管理方案、术中保温措施、突发意外抢救预案等细节方面都进行了缜密部署,并抽调科室的精兵强将共同完成麻醉。

29日一早,患儿接入手术室,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全,在麻醉期间易发生体温下降,引起呼吸抑制,苏醒延迟,术后并发症增加,因此手术间的温度已经提前调整在26℃,巡回护士贴心的准备了棉垫、暖风机等各种保温措施(护士小姐姐好贴心!手动点赞!)。

新生儿麻醉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气管插管,新生儿的喉头位置(C3~C4)较成人(C5~C6)高且前倾,不易暴露声门,且新生儿的会厌呈U形,在声门上方以45°角向后突出,普通喉镜暴露声门时,会厌往往挡住视线,所以新生儿气管插管时较成人更为困难。其次,新生儿呼吸储备功能差,对缺氧耐受差,因此气管插管时既要注意动作轻柔,又要快速准确。储勤军主任和王琰主治医生默契配合,尝试两次普通喉镜暴露不佳后,果断采用UE可视喉镜顺利气管插管(关键时刻还是UE可靠啊),过程虽然惊险但迅速完成,固定气管导管深度10cm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并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确认气管导管在气管内。

储主任用UE小儿可视喉镜插管

手术时间预估约2小时,该患儿3.5Kg,血容量仅ml左右,出血达几块纱布即可危及患儿生命(啥?ml?几块纱布?娄博士你千万别让宝宝出太多血啊),为及时准确判断麻醉深度及循环容量以便调整用药,确保围术期内环境的稳定,要为患儿进行动、静脉穿刺以监测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血压和血气等,但是新生儿血管纤细,脉搏急速,穿刺难度极大。储勤军主任和王朋飞主治医师在超声引导下快速准确地完成了右颈内静脉穿刺、股动脉穿刺,充分体现了麻醉科高超的临床操作技术(主任和朋飞老师真厉害!一针见血,小编服……)。

储主任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

针对新生儿易发生体液丢失或过量,我们根据新生儿的公斤体重及生理需要量精确计算患儿每小时输液量,以及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合理补充丢失量,使用输液泵精准控制输液速度。

围术期为避免发生新生儿视网膜病,不提倡纯氧吸入。为此术前麻醉科特地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借来新生儿呼吸机,吸入氧浓度30%,术中精确调整SpO2在93%~96%范围内(不能吸纯氧,也不能吸高浓度氧,有的麻醉机还没有空气,怎么搞啊,还好兄弟科室帮忙,借了新生儿呼吸机……),并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压力控制通气模式,气道压15cmH2O,呼吸频率40次/分,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5~40mmHg,避免单位时间内气道压过高引起肺损伤肺气压伤,减少新生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刘勇教授的手术非常顺利,手术历时2小时10分钟,储勤军主任和王琰主治医师在整个手术麻醉过程中小心谨慎的根据动脉血压、血气、气道压力,及时调整呼吸参数、麻醉深浅,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平稳;手术结束后5分钟,患儿呼吸恢复,肌力正常,拔除气管插管,伴随着孩子哇哇的哭声,大家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患儿恢复顺利!!刘勇教授和娄永利主任赞叹:麻醉太重要了!这例新生儿手术的顺利完成依赖咱麻醉的成功,咱麻醉做的真棒!(麻醉科棒棒哒!手术医生的认可很重要!)

在手术室内观察了20分钟后,娄永利主任、储勤军主任和王琰主治医师共同小心翼翼地将患儿送回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的母亲看到小孩后满眼泪花地说:“医生,谢谢你们啊!我就知道有你们在,我的孩子就是安全的!”(嗯!患者家属的认可很重要!小编也祝小baby早日康复!)术后第二天患儿平稳的转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回到普通病房。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政策深入,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实施。我院作为中心城医院,在以连鸿凯院长为核心的院党委领导下,以三大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为抓手,大力推进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倡导ERAS快速康复理念,全力构建安全、快速、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咱院长的理念新颖,紧跟医改形势,给院长点赞)。

医院发展思路,在学科带头人储勤军主任的带领下,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加强科室各级医护人员教育培训,适度开展临床研究”的医疗、教学、科研分阶段、各有侧重的发展思路,推动麻醉学科的学科建设发展!近一年来,麻醉科管理理念得到大步提升,各种麻醉新技术、新业务得到开展,处理各种疑难急危重症患者麻醉水平不断增强(储主任理念前卫,视野开阔,有激情,有胸怀,督促我们每天都要学习,科室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不说了,小编赶紧再翻两页书,要不然,主任提问回答不出来就尴尬了)。

科室每周二下午的病例讨论

科室相继开展了经体表超声脏器功能评估(TTE/FAST:气道、心脏、肺、胃、腹盆腔出血的术前评估)、TEE/TTE(经食道/胸超声)术中监测、超声引导各种麻醉操作:动静脉穿刺、置管,神经阻滞(对,围术期超声,就是前两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sjm.com/zzzd/1301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