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严斌教授器官移植手术的管理思路

时间:2021-2-2 7:43:10 来源:肺动脉高压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4岁,体重94kg

术前诊断:扩张性心肌病

手术经过:年12月12日患者(受体)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移植手术。术前患者已呈严重心力衰竭状态,心胸比为88%。术前经漂浮导管测肺血管阻力5.3wood单位,接近6wood单位的手术禁忌状态。加之肥胖,患者不能平卧,依靠多巴胺及米力农持续静注及持续吸氧维持生命。这一切均给麻醉带来巨大挑战,麻醉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及依托咪酯诱导,快速行气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前采用小剂量舒芬太尼及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放置漂浮导管持续监测肺动脉压。术中采用肾上腺素及米力农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一氧化氮(NO)吸入加伊若前列腺素控制肺动脉压。心移植复跳后受体血流动力学难以维持,随经长时间体外循环辅助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仍难脱机,手术团队考虑供受体体重不匹配,加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体为主要原因。立即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次日,恰逢相同血型、体重匹配DBD供体,随决定行再次心脏移植手术,此次手术再次给麻醉带来挑战,患者已生命垂危,第一次长时间手术加之ECMO治疗,患者已存在严重内环境紊乱,少尿,凝血功能差,术中出血多,经自体血回输及异体血输入,根据血栓弹力图测定,针对性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强器官保护,纠正内环境紊乱,第二次心脏移植后循环稳定。

预后转归:患者转入ICU后第三天拔除气管导管,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扩展阅读

器官移植手术的围术期管理

同一患者24h内两次接受心脏移植手术

大家都知道,随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道路,器官供体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目前器官供体主要由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及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提供,这无疑对麻醉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医院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心脏、肺脏、肝脏、医院,近几年来医院器官移植手术水平不断提高、器官移植手术数量也不断攀升,麻醉学科为适应供体带来的改变与挑战,在器官移植围术期管理方面也做了积极研究与探索,并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

该病例是一个非常有挑战也非常罕见的病例,同一受体在24h内两次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手术难度以及麻醉困难与挑战都是巨大的。手术成功和病人快速康复无疑展示了医院器官移植团队优异的围术期管理水平。

麻醉学科在器官移植手术发挥的重要作用

麻醉学科在器官移植围术期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心脏移植手术为例,麻醉医生需要在术前评估受体是否适合接受心脏移植手术,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科学合理、精确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节无神经支配的心脏以维持循环稳定,特别是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进行精准调控和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术后麻醉医生更需要参与受体围术期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保证受体顺利康复。毕严斌教授特别向广大麻醉医生推荐了一个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sjm.com/zzzd/1305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