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它的定义是:由于任何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简单的说,心脏就是我们身体里的一台水泵,把水(血液)抽上来以后再泵到全身,保证身体能获得足够的能量。而一旦这个水泵无法把水抽上来,或者没法把水泵出去,那么身体就会缺血缺氧,出现不舒服,就叫做心力衰竭。如何预防心衰?海医院为大家解惑↓
心衰的分类
心衰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发展很快,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主要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栓塞、外伤引起的心脏腱索断裂等有关。通常,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充血(干、湿)和低灌注(冷、暖),可将急性心衰患者分为四类:
1.暖干型。不存在充血和低灌注。
2.暖湿型。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不存在低灌注;该类型为庄先生所患类型,也是最常见的类型。
3.冷湿型。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存在低灌注。
4.冷干型。低灌注但不存在充血症状。
慢性心衰是长期发展而来的,病因很多,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内膜炎等心脏内疾病,也包括急性肾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贫血、溶血、大量静脉补液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等心脏外的疾病。
心衰的表现
1.疲乏无力乏力是心衰的早期信号,许多心衰患者都会在发病早期出现全身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甚至走路稍快或轻微劳动,比如日常遛狗的时候都可导致患者气喘吁吁、心慌胸闷。
2.干咳,气喘,夜间胸闷、胸痛
频繁干咳、胸闷、气喘都是心衰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患者在夜间突然因胸闷、胸痛而憋醒,被迫坐起后才能逐渐缓解,需更加注意,这些往往是左心衰竭的症状。
3.食欲不振
引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的罪魁祸首很可能也是心衰。右心衰竭可导致内脏瘀血,引发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腹痛、腹泻。
4.尿少、浮肿
尿少、浮肿是心衰发生的一个重要信号,心功能变差会导致尿量减少、瘀血,心衰患者往往会出现尿少、双脚或双小腿水肿等现象,且在劳累后加重。同时患者体重可能迅速增加,3天超过2公斤。
5.情绪或精神异常
这类症状多出现在老年心衰患者身上,是老年心衰值得警惕的一大信号,往往表现为头晕、失眠、烦躁不安、出现幻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心衰高危人群
心衰一般是由以下两大疾病所引起的,第一是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会使心脏负荷加重的疾病;第二是会对心肌造成损害的疾病,其中包括心肌缺血、冠心病、心肌病以及心肌梗死等。因此,患有这些基础病的患者首先成为了心衰的高危人群。即使现在身体没有出现病症,但是家里有心肌病等疾病家族史,那么这类人也是心衰的高危人群。另外,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了,也存在非常高的心衰风险。
如今,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而心力衰竭则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在当今社会,大部分中、青年人往往面临工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抽烟、酗酒等心衰的诱发因素——心衰,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遗憾的是,仍有很多中、青年患者不了解心衰的风险因素和早期预兆,轻视病情,延误了重要的治疗时机,差点酿成悲剧。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
海医二院心内科刘先霞主任讲,“CRT-D”全称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它结合了CRT-P(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和ICD(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的双重功能,是心衰的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治疗心力衰竭、让扩大的心脏可逆性回缩的同时,帮助患者防止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适应患者群体主要为重度心衰、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心衰并且有高危猝死风险的患者。
如何预防“心衰”?
刘先霞强调,现在正值冬季,是心衰的高危期。心衰患者如果想要预防心衰、降低再住院率,需要从基本的日常生活和用药做起。1.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入冬时要尽早找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并且遵医嘱按时服药。有些患者容易感冒,一感冒就把其他药停了,只吃感冒药,担心药物“相冲”——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自行停药的病人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2.合理膳食
少食多餐,不要吃得太咸,注意清淡饮食。
3.适当运动
有些人担心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衰。实际上,除非是严重心衰,否则患者依然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预后——第一,运动可以增加耐力,增强体质;第二,运动后心情也会变好,有助于康复。不过,切记要量力而行,遵照医嘱进行适当运动,避免过于劳累。
4.注意心理健康
患者情绪稳定有利于心衰的预防和控制。当情绪实在难以控制时,医院就诊。
5.戒烟限酒
烟酒是刺激性非常大的,平时最好能够将烟酒彻底戒掉。尤其是本身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烟酒可能会加重病情。如果是在没办法彻底戒酒,那么也一定要对酒精的摄入限量,不要贪杯。
系列推荐科普
这四个症状可能预示乳腺癌风险!赶紧对照自查
科普
秋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这5类人须谨防!
科普
老是口渴?可能是你的身体在“报警”!
科普
双手爱出汗?你要小心手汗症!
科普
心脏不喜欢这4种坏习惯,看看你有吗?
科普
大数据揭秘登陆海南的台风有多急性子
科普
小儿贫血危害大,如何预防改善宝宝贫血?
科普
人口普查,查些什么?我们该如何配合?
科普
在疫情稳定向好的形势下,还需做好个人防护吗?
科普
出现这些信号,当心是鼻咽癌!
科普
关于艾滋病,这些常识你要知道!
科普
与残疾人交往,我们要注意哪些?
科普
想要少生病?来看看这个
科普
预防泌尿系结石,如何科学饮水?
来源:海医院
编辑:刘阳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