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小编和你聊缺氧类型和高压氧

时间:2020-12-7 11:37:56 来源:肺动脉高压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4693377.html

现实生活中,有时很多人会提到缺氧,也有些指标来判断缺氧,那什么是缺氧呢?

缺氧的分型或方法有几种,今天小编和大家聊便于诊断和治疗的缺氧类型。

1低张性缺氧定义

动脉血的氧分压、氧含量和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均降低,为低张性缺氧。

原因

(1)吸入气体中氧分压过低:如高空高原大气压低,通风不良的矿井隧道等,其他气体稀释作用导致氧分压低。

(2)外呼吸功能障碍:由肺的通气功能障碍或换气功能障碍所致,称为呼吸性缺氧。如窒息、慢阻肺、肺水肿、肺炎等。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可由先天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高压)、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

特点与缺氧机制

1、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和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均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

2、可有发绀。

2

等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定义

是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也称血液性缺氧。

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称为等张性低氧血症。

原因

(1)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贫血,使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2)一氧化碳(CO)中毒:血红蛋白(Hb)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失去运氧功能。

(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见于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吸收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称为肠源性紫绀。

特点与缺氧机制

1、动脉氧分压正常。

2、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在贫血性缺氧正常,在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碳氧血红蛋白血症降低。

3、贫血的患者虽然PaO2正常,但是毛细血管床中平均血氧分压低于正常,所以发生组织缺氧。

4、血液性缺氧的患者可无发绀,严重贫血的患者面色苍白。

5、一氧化碳中毒者皮肤、黏膜可呈樱桃红色。

6、高铁血红蛋白呈咖啡色(皮肤、粘膜青紫)。

3循环性血氧-低动力性缺氧定义

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称为循环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血流不足性缺氧)。

缺血性缺氧是由于动脉压降低或动脉阻塞使毛细血管床血液灌注量减少。

淤血性缺氧则由于静脉压升高使血液回流受阻,导致毛细血管床淤血所致。

原因

(1)血流量减少可为全身性的,也可为局部性的。

(2)全身循环性缺氧: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

(3)局部循环性缺氧:见于栓塞、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脉管炎、血栓形成等。

(4)局部缺血缺氧的后果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

特点与缺氧机制

1、单纯性循环性缺氧时,动脉血的氧分压、氧饱和度和氧含量是正常的。

2、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从血液中弥散给组织的氧量较多,静脉血氧含量降低,致使动-静脉氧含量差大于正常,但是单位时间内流过毛细血管的血量减少,故弥散到组织、细胞的氧量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3、由于静脉血的氧含量和氧分压较低,可出现发绀。

4、全身性循环障碍累及肺,如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或休克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则可合并有呼吸性缺氧,使动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低于正常。

5、组织内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出,因而此类型缺氧比低氧性缺氧对组织细胞的损害更为严重。

4

组织性缺氧

定义

组织性缺氧的实际是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即氧利用障碍性缺氧(内呼吸障碍)。

原因

(1)组织中毒:如氰化物、硫化物、鱼藤酮等可引起组织性缺氧,最典型的是氰化物中毒。

(2)细胞损伤:大量放射线照射、细菌毒素等对线粒体的损伤可引起氧的利用障碍。大量氧自由基生成也可造成线粒体损伤,因此氧中毒也可导致氧的利用障碍。

(3)呼吸酶不足:硫胺素、烟酰胺、核黄素等维生素的严重缺乏可导致呼吸酶生成障碍,从而导致氧的利用障碍。

特点与缺氧机制

1、组织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和氧含量一般均正常。

2、由于内呼吸障碍使组织不能充分利用氧,故静脉血氧含量和氧分压较高。

3、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

            c-6.4,0-12.3,2.8-16.3,7.2L90.9,82.5c1.1-2.6,1.7-5.4,1.7-8.4c0-12.2-10-22.2-22.2-22.2S48.2,61.8,48.2,74c0,5.9,2.3,11.2,6,15.2            l-20.7,29.9c-2.7-1.2-5.8-1.9-9-1.9c-12.2,0-22.2,10-22.2,22.2s10,22.2,22.2,22.2s22.2-10,22.2-22.2c0-6-2.4-11.5-6.3-15.5            l20.6-29.8c2.8,1.3,6,2.1,9.3,2.1c6.2,0,11.9-2.6,15.9-6.7l22.9,16.5c-0.9,2.4-1.4,5.1-1.4,7.8c0,12.2,10,22.2,22.2,22.2            c12.2,0,22.2-9.9,22.2-22.2c0-6-2.4-11.5-6.3-15.5l21.3-28.6c2.6,1,5.4,1.6,8.3,1.6c12.2,0,22.2-10,22.2-22.2S.7,27,.4,27z            M24.6,.7c-7.8,0-14.1-6.3-14.1-14.1c0-7.8,6.3-14.1,14.1-14.1s14.1,6.3,14.1,14.1C38.7,.3,32.4,.7,24.6,.7zM70.4,88.2            c-7.8,0-14.1-6.3-14.1-14.1s6.3-14.1,14.1-14.1c7.8,0,14.2,6.3,14.2,14.1S78.2,88.2,70.4,88.2zM,c-7.8,0-14.1-6.3-14.1-14.1            s6.3-14.1,14.1-14.1s14.1,6.3,14.1,14.1S.8,,,zM.4,63.3c-7.8,0-14.1-6.3-14.1-14.1S.6,35,.4,35            s14.1,6.3,14.1,14.1S.2,63.3,.4,63.3z"style="fill:#FFD8A3;">图表概括

临床中碰到的缺氧类型往往为混合性缺氧,上述四种缺氧类型特点如下图。

高压氧图表概括

小编说

1.缺氧分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机制及表现均是不同的,有的血氧饱和度是正常的,有的也不会发生紫绀现象,因而这些指标正常,也不代表着机体未发生缺氧现象。

2.“医学史中不乏这样的事例:一种常用的普通物质和(或)本来用途不广泛的方法,由于实践中发现了特殊的用途和特殊的优越性,以致形成突破性的发展”,高压氧临床应用,就属于这种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温仁,倪国坛.高压氧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2.

[2]肖平田.高压氧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09.

[3]肖平田.打破常压氧疗思维定势发挥高压氧疗优势[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7(19):17.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sjm.com/jblj/1288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