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文晓欢通讯员张亚飞贾庆东
患者小涵仅3岁,患先天性心脏病中央型房缺合并中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传统手术切口位于胸部正前,长约6~20厘米,手术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切口大且创伤和风险明显增加,术后存在恢复慢,住院时间长,鸡胸、瘢痕,缺乏美观等缺点。即便是采用剑突下经胸微创封堵房缺和扩张肺动脉瓣膜,仍然存在手术切口位于胸前下部不够隐蔽的问题。
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风险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团队为患儿实施了经腋下微小切口来做房间隔缺损封堵和肺动脉球囊扩张两个手术,这样从正面看不到手术切口,胳膊下垂时从侧面也看不到切口。
10月15日,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杨再珍主任主刀,在该院超声科主任王岩青,麻醉科副主任郝金国的密切配合下,用食道超声引导、气囊漂浮定位经患者腋下第五肋间开1个约2厘米切口进胸,同时完成肺动脉球囊扩张+房缺封堵两个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房间隔分流消失,肺瓣压差由4.5米/秒降至1.4米/秒,成形满意。小涵在术后第二天就下床活动,恢复良好,术后5天康复出院。据了解,这也是河南省成功开展的首例“复合先心病经腋下微创封堵+球囊扩张手术”。
微创技术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三大方向之一。早在年,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河南省率先开展“经胸微创封堵术”,截止目前已在该院本部院区完成该类手术余例,均恢复良好。在熟练应用该术式治疗单一常见先心病如房缺、室缺、肺动脉瓣狭窄及动脉导管未闭之后,杨再珍带领他的团队逐渐开始探索复合先心病的经胸微创手术,即一个微小切口封堵(或扩张)治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常见先心病,如房缺+室缺、房缺+肺动脉瓣狭窄、室缺+肺动脉瓣狭窄、室缺+动脉导管未闭等。随着技术的提高,手术切口位置也从剑突下(或胸骨旁)向更隐蔽的腋下转移,实现更加微创、隐蔽、美容的优点和目的。对于非疤痕体质的病人愈合良好后,一般看不出来做过心脏手术。
编辑:徐呵呵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