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心在线”医院陈绍良教授,就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独家视频专访。陈教授将于16日当地时间下午1点半的第二场特色临床研究中,报告“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前后对照研究”。
陷困境陈教授指出,肺动脉高压被称为是心血管系统的“癌症”,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三年死亡率高达70%左右,预后较差,所以我们亟需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有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这三类,针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涉及到的不同方面进行干预。这些药物的一个共同特点为价格昂贵,远期疗效不明确,对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并且无益于终末期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而最根本的一点是,肺动脉高压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被揭示,因而目前的靶向治疗药物作用可谓有限。
遭质疑“肺动脉去神经术治疗肺动脉高压?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陈教授常被问及的一句话。”还是在年,彼时波生坦刚进入临床研究,SymplicityHTN-1研究则首次报道了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性。那时陈教授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即是否对肺动脉进行交感神经消融,也可实现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这一目标?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对肺动脉交感神经的3维重建,陈教授明晰了肺动脉交感神经的分布与走行,并由此起步,不断推进对肺动脉去神经术的探究工作。
“肺动脉去神经术治疗肺动脉高压?怎么可能?”这是陈教授常被问及的另一句话,这项治疗手段对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往往遭受质疑。接下来,陈教授团队将以一系列的研究,作为对这些质疑的答复。他们已向《Circulation》提交的一篇动物实验,从基础的肺动脉交感神经解剖谈起,直至提供了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治疗术后即刻以及随后各个观察阶段的预后差异。未来他们还将筹划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与靶向药物对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比较研究,用以甄别两类治疗方法的优劣与劣势。
任何一个创新性的想法,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过去人类经验知识的启发与指引。就肺动脉去神经术而言,其实早在年,神经反射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变进程中的作用即已被认识到。与之类似的是,若回顾RDN的发展,便也可以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外科交感神经切除术的有效性被得以证实。因而,无论是肺动脉去神经术抑或肾动脉去神经术,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