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医院给新生儿服用伟哥致死亡”的帖子被多次转发,帖子称“新生儿出生26天时,由于面色不佳,于.7.21日住进医院新生儿一科,入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感染性),急性呼吸衰竭(Ⅱ型),早产儿适于胎龄儿。入院后插入呼吸机抗感染治疗。7月29日,新生儿一科王文静主任给患儿家属开出需要到外面药店买的“西地那非(伟哥)”的处方,给新生儿口服。次日早晨,新生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年8月15日早晨7:57分患儿死亡。”
大量媒体立即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新闻标题分别为《患儿不治夭折,家属:开的“伟哥”》和《女婴患先天性心脏病不治夭折,家属发现医疗记录有伟哥》等。这些报道都获得了高点击率和高转发率,但不能回避的一点是,点击和转发与标题的“触目惊心”关系密切。
事实究竟如何呢?
引发报道的帖子标题凌厉地指出新生儿是服用伟哥致死;而媒体的报道虽然并未直接指明死因是服用伟哥,但却无一例外都标出用药中有伟哥。
事实上,伟哥的主要成分是西地那非,西地那非最早是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的,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只是它的一个副作用,只是现在这个副作用更广为人知。虽然上世纪90年代的临床研究显示,西地那非对心血管的作用并不能达到研究人员的预期,无法成长成为一个成功的治疗药物,但后续关于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疗效良好的试验和报道仍然不断见诸报端。
而且根据药品说明书以及《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新生儿临床用药手册》等新生儿医学书籍和教材,证明西地那非可用于新生儿肺动脉高压。
媒体的自打脸
其实关于伟哥和肺动脉高压的媒体报道并不罕见。与这次的报道不同的是,那些都是正面报道,只不过没有引起轰动而已。
年1月19日杭州市《都市快报》曾刊登过一则新闻,标题为《治先天性心脏病给伢儿吃“伟哥”》,医院将西地那非临床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文章中提到:“医学界最著名杂志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3年前曾发表一项研究结果:伟哥的西地那非成分,可治疗肺动脉高压。”而年5月发表在《PediatricCriticalCare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直接表明,西地那非对婴幼儿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有价值,目前并无证据证明西地那非对婴幼儿有严重副作用。
年3月22日,《都市快报》又刊登了一则题为《医生说:肺动脉高压吃伟哥就像高血压吃降压药一样正常》的报道,文中说“西地那非,就是大家说的‘伟哥’,原本就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不过很多人对于这种药物,还是存在误解,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种药物。也对我们这些同样患肺动脉高压的人,有更多的理解。”
年9月3日,中新网发布了一条题为《英女童身患罕见肺动脉高血压日服四次伟哥保命》的国际新闻。
被好奇荼毒的媒体和大众
编者认为,新闻媒体的传播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新闻媒体的责任也是巨大的,在涉及医学问题时,更应该本着严肃负责的态度做事,将常识性的问题普及给大众从而解决问题,而不是舍本逐末,赚了点击却激化矛盾。
最后,今天编者最想说的不是谴责标题党,不是指责新闻媒体博取点击。而是指出问题:我们怎么了?为什么只有负面报道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众多的正面报道却寂静地消失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有媒体的责任,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有政策的不完善,有没有“猎奇”心理的影响呢?有部电影叫做《好奇害死猫》,也许好奇害死的,还有我们的和谐和信任。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