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胚胎期由于心脏和血管形成障碍而引起的结构异常,或者出生后应该自动关闭的通道并未闭合的心脏。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占我们新生儿的1%,是新生儿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先天性心脏病,会直接影响宝宝的正常的生长发育,发生肺部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还会诱发恶性心律失常,造成猝死。作为一个从母体内带来的疾病,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孕妇的尽可能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我们如何做,才能尽可能避免宝宝出生时伴随有先天性心脏病呢?
遗传很重要,分娩要慎重
▽
一般来说,如果孕妇自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会不建议怀孕的,一方面怀孕风险特别高,另一方面,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也是特别高的。所以,如果自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考虑怀孕分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高龄产妇更危险,适龄分娩是关键
▽
医学证明,高龄产妇,即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分娩宝宝发生基因风险的明显增加。所以,为了保证宝宝的健康,尽量考虑再30岁前后怀孕分娩。如果做高龄产妇,一定要做好产前体检和医学观察。
孕期保健可不少,各种疾病是诱因
▽
如果怀孕期间,孕妇患上风疹、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很可能会导致胎儿心脏畸形,特别是怀孕后前三个月。孕妇应该避免使用药物,如果必须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远离辐射,不去高原是重点
▽
孕妇在怀孕期间一定要远离放射性物质,像医院放射科,电脑等;高海拔区域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可能与缺氧有关,所以,孕期一定要避免去高海拔地区旅游。
先天性心脏病作为最难治愈的一种疾病,一直是广大准妈妈都不希望遇到的疾病。想要确保疾病不发生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可能避免宝宝患病的可能。
目前+宝妈已加入鸽子医生
鸽子医生,您身边的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