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梁德刚,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在读),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腔镜分会委员,天津市心脏学会常务理事。
年考取卫生部公派笹川医学奖学金,赴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心外科研修1年。
-在国家心血医院进行先心病介入培训,获得介入治疗资质。
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二十年,擅长瓣膜外科、冠脉外科、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和介入治疗。
先天性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类型。单纯性房缺和室缺,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自愈。如果房间隔合并室间隔缺损,则属于复杂先心病,临床上基本无自愈的可能性。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一般来说婴幼儿房缺的症状是比较轻的,甚至没有症状。这是由于房缺的症状是否明显和缺损大小有关。单个缺损、小型缺损(0.5CM)由于分流量小是没有症状的。随着病人年龄增长,症状逐渐显现,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生长发育落后、容易呼吸道感染。而大型房缺病人则症状出现较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明显。
房缺的总体自然闭合率约为30~49%,其中5毫米的房缺自愈的几率为70%以上,8mm的房缺自愈可能性极小。数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继发孔房间隔缺损闭合发生在2岁之前。医院将房缺的手术时间安排在2岁左右。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能否自愈,与很多种因素有关,如患儿的年龄、缺损大小和类型、以及是否有并发症等。一般来说,缺损直径小于5毫米的膜周型室缺和肌部型室缺,自愈的可能性较大。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自愈的总体概率大约在21%~63%之间。
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
房室间隔缺损,顾名思义,就是心脏房间隔和室间隔同时缺损。属于复杂先心病,基本上很难自愈。
编者提示:缺损小于5毫米的房缺和室缺虽有可能自愈,但要做好定期复查。若不能自愈及时手术。注意防止感染心内膜炎和肺高压,以免失去手术机会,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