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家
缪长虹教授
医院
麻醉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
在罹患骨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应用容量治疗联合α1激动剂(如甲氧明、去甲肾上腺素等)持续泵注策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缪长虹教授:“不论是骨肿瘤手术、胸部肿瘤手术还是腹部肿瘤手术,应用容量治疗联合血管活性药物持续泵注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正常,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只不过这些科室的手术各有其特点。”骨科手术
骨科手术创伤大、失血量大,单独应用液体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围术期常将α1激动剂和GDFT联合应用来维持循环稳定。在应用α1激动剂时我们要注意,急诊骨科手术特别是创伤手术患者多存在容量不足和血管高张力状态,部分患者处于内源性儿茶酚胺耗竭状态,麻醉诱导极易出现低血压,可以在诱导前或诱导时给予容量治疗的同时,预防性给予α1激动剂。此外对于骨科手术前合并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中重度颅脑血管狭窄状况的老年患者,为避免单次静脉注射α1激动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持续泵注α1激动剂,有利于减少血压波动,并尽可能使BP处在基线水平±20%范围内。
胸科手术
与骨肿瘤相比较,胸科手术对液体管理的要求更高,因为胸科手术围术期通常采用侧卧位单肺通气,大部分血液进入健侧肺,健侧肺在通气过程中一直处于高灌注状态,如果我们不注重围术期液体管理,在有效肺单位切除以后,会给剩余的肺脏带来更大的液体负担,这可能会导致部分血管中的液体进入到肺间质中,再加上围术期的创伤和炎症反应、不适当的机械通气方式等,容易导致术后肺水肿等严重肺部损伤;另一方面,慢性肺部疾病常同时合并心脏疾患如房颤、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等。所以,我们在对胸科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液体管理时,一定要避免过度补液的发生,同时为了避免血管内容量超负荷,要加用α1激动剂如甲氧明或去甲肾上腺素。
腹部手术
对于腹部肿瘤手术患者,《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版)》明确指出:腹部手术操作可引起腹膜、肠管及肠系膜水肿,部分手术如膀胱手术无法计算尿量,腹腔镜手术的长时间气腹及体位变化等,都增加了容量管理的难度。容量过负荷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延缓肠道功能恢复。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采用GDFT联合α1激动剂策略,可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减轻肠道粘膜水肿,促进吻合口愈合,改善开腹大手术和危重患者的预后。在全麻诱导时或者椎管内麻醉时,避免过量输液可以改善腹部手术患者转归,特别是胃肠道手术患者需尽快恢复术后肠功能,可预防性单次小剂量或者持续泵注α1激动剂。
小结01α1激动剂是临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之一,其可收缩血管,对抗麻醉药物所致的扩血管副作用,配合适当的容量治疗后,可补充因麻醉药扩张血管引起的相对循环容量不足,从而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调控支持器官组织微循环,减少对输液的过度依赖。在肿瘤患者的循环管理中,应用GDFT是为了使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机体氧供达到最大化,应用α1激动剂可以维持患者足够的血管张力,避免术后液体超负荷的发生,这两者联合可以使血流动力学的维持接近理想目标。针对骨肿瘤手术、胸部肿瘤手术、腹部肿瘤手术,亦或是针对老年和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肿瘤患者而言,应用容量治疗联合血管活性药物持续泵注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正常。上期回顾缪长虹教授:α1激动剂联合GDFT策略的优势分析
缪长虹教授:α1激动剂联合GDFT策略的理论依据
点击文章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可进入循环管理专题
完整内容请见20期《麻醉·眼界》杂志
转载需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麻醉·眼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