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9日是重阳节,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都是重阳节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的形成又与传统医学对人体和四季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
茱萸:戴可辟邪,食可温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描绘了插茱萸的场景。
传统认为,配戴茱萸有避邪驱虫,祛风散寒的功效。作为中药,茱萸果肉味酸、涩,性微温,可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内热消渴等病症。
山茱萸粥是一款食疗方。取山茱萸(茱萸的一种)肉15~20克,粳米克,将之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砂锅内煮粥,熟时稍加白糖即可。每日服用1~2次,3~5日为一个疗程。可以补益肝肾,涩精敛汗。适用于肝肾不足、带下、遗尿、小便频数等。发热期间或小便淋涩者不宜食用。
菊花:泡酒抗衰,制茶清咽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的这首诗句流传甚广。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
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按一般的酿制方法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利用菊花散风清热的功效,配个玄参甘菊茶,还能对抗慢性咽炎。菊花1克,玄参、麦冬、桔梗各2克,甘草0.5克。将药材研成细末分装成每包6克备用。每次取1包热水冲泡饮用,每天2至3次。
重阳糕:寓意最好,步步登高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老人吃了重阳糕就不会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给老人吃重阳糕,让老人腰杆硬朗精神好。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糕”与“高”谐音,寓义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重阳糕上插小红旗也有着历史成因,唐代时古人就有重阳节插茱萸避难消灾的习俗,后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插在重阳糕上也是祈求避难消灾的意思。
不过,重阳糕作为高碳水化合物及高脂食物,大量空腹食用易造成胃液过多分泌,引起不适。花糕由糯米制成,老年人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胃肠功能不佳者可食经过发酵的重阳糕。为增加甜腻感,一些花糕在制作过程中会掺入猪油以及各色坚果。患有高血脂、冠心病的老人应选择不含猪油的重阳糕,以清淡为宜。
MingYiTuiJian/名医推荐唐胜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系毕业。原华西医科大学小儿心血管科创始人,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已58年。曾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迈阿密大学、加拿大多伦大学、艾伯塔大学、圣约翰斯大学参观访问。长期从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克山病、小儿肺心病等研究。尤其是对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合并高粘滞血症、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各种无创性方法心功能测定等有深入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医学论文篇,编写教科书、参考书10种,培养研究生11名。
石钢年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留校后一直在妇产科第一线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年曾赴香港大学进修学习。现任卫生部四级腔镜培训基地主任,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妇科内镜专业技术考评专家,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一届妇产科医师专科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实用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现代妇产科进展》、《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肿瘤预防与治疗》编委,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妇产科分会腔镜学组组长,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成都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成都医学会常务理事。在近30年的妇产科疾病诊治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具有独到见解,擅长妇科疑难疾病、肿瘤的诊断治疗,对妇科各种手术操作娴熟、技术精湛,尤其擅长妇科各类肿瘤手术及腹腔镜、宫腔镜手术,以熟练的手术技术为基础,结合解剖等基础医学知识,形成了独到的手术特色。敢于尝试妇科高难度开腹和微创手术,对各种良恶性疾病积极开展经腹腔镜和经宫腔镜的微创手术。曾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SCI三篇,主编及参与编写专业书籍7本,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30名,参加省级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工作多项,并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钱幼琼曾任华西医大附二院副院长、儿科教研室主任。亚洲儿科营养联合会理事,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医学会妇幼营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优生优育专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对儿科疾病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对儿童生长发育(包括青春期发育、性早熟、身材矮小)、儿童营养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有较深造诣。曾参加美国波士顿大学及瑞典鸟普萨拉大学国际儿童保健研修班学习。并曾3次赴美及加拿大进行学术访问。曾3次获得省、厅科技成果奖。培养博士、硕士生12名。主编及合编参考书6部,发表论文40余篇。
马志贵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年在中国医院工作。-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从事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期间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篇,在CancerResearch上发表论文一篇。-在上海第二医院血液科工作。年4月-年3月在美国St.Jude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并晋升为研究助理教授,参与3个NIH资助项目,期间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年在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获得博士后论文最奖,ASHMeritAward,论文发表在年的Blood上。年在世界上首先克隆了与婴幼儿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发病相关的两个基因,RBM15及MKL1,文章发表在当年的NatureGenetics上。年回国后,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面上项目二项,主要从事白血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在Leukemia,Blood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吴瑾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年赴美国宾夕法医院学习小儿内分泌。现为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担任四川省医学会内分泌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专业学组成员、《国际儿科杂志》通讯编委。擅长儿童糖尿病、生长发育、甲状腺、肥胖等疾病诊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北京白癜风医学研究院在北京线咨询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