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浦江儿科论坛”的重症医学分论坛,来自中国医院PICU的刘春峰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儿童ARDS共识解读》的精彩演讲。以下是小编对演讲内容的要点总结。
整理:医学界浦江儿科论坛报道组小卿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中国医院刘春峰教授
ARDS的概念提出距今已有50多年历史,首次提出时特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至才由欧美联席会议(AECC)第一次统一定义并更名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然而AECC标准却没有考虑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为了确定儿童ARDS诊断标准,经历3次会议,《国际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共识》才于年得以建立,至此,国际间儿科重症医学临床信息交流终于有了共同语言。
一、诊断共识要点推荐
1.年龄:pARDS包括从新生儿到青春期所有年龄段的儿童。然而,pARDS的排除标准应包括围产期特有的急性低氧血症原因,例如早产儿相关性肺病、围产期肺损伤,或其他先天异常。
2.发病时间、诱因:导致pARDS明确病因引起的低氧血症症状和X线改变的时间必须在7天以内。
3.影像学检查:胸部影像学上出现与急性肺实质病变一致的新浸润影,是诊断pARDS的必要条件。
4.监测氧合的方法:对于进行有创通气治疗的患者,推荐氧合指数(OI)作为肺疾病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当OI指数无法获得时,应用血氧饱和指数(OSI)。对于接受无创面罩通气(CPAP或BiPAP模式)且CPAP≥5cmH2O的患者,P/F比值应该用于诊断pARDS,当P/F比值无法获取时,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FiO2)可以作为pARDS的诊断标准。
5.左心功能不全患儿:在满足所有其他pARDS标准的情况下,如果急性低氧血症和近期的胸部影像学改变不能由急性左心衰竭或液体超负荷解释时,可以诊断pARDS。
6.接受机械通气的慢性肺病或紫绀先天性心脏疾病的儿童:若急性发作时满足pARDS标准,不应依据OI或OSI进行风险分层。
二、pARDS的治疗推荐意见
1.有创通气支持的“6大注意”
常频通气模式如何选:目前尚无相关机械通气的模式(控制或辅助模式)对pARDS预后的影响,因此关于pARDS患者的通气模式尚无推荐意见。
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肺复张:对于特别严重的pARDS患儿,可能需要将PEEP参数调至15cmH2O以上,但需要注意限制气道平台压。当PEEP值上调时,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氧转运指标,呼吸系统顺应性、血流动力学指标等。
高频通气是否推荐:在连续监测氧合、CO2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下,可以通过逐步升高或者降低气道平均压力来确定最适宜的肺容积。不推荐高频冲击通气(HFJV)作为pARDS常规通气模式。
液体通气是否推荐:不推荐作为pARDS临床治疗手段。
气管插管的注意点:对pARDS患者进行常频通气时,推荐使用带套囊气管内插管,套囊压力不得超过20cmH2O,否则可能导致拔管后呼吸困难、血管气管漏等问题。在高频振荡通气(HFOV)期间,如果平均气道压可以维持,那么可以允许气管内插管漏气,以增加通气。
氧合目标怎么定:氧合及通气的理想目标,应根据机械通气支持可能造成的氧中毒或其他损害的风险来进行滴定评估。对于PEEP不低于10cmH2O的pARDS患者,当PEEP达到最优时,血氧饱和度水平可以适当维持在低值(88%-92%)。
目前,没有充分数据支持设定一个较低的SpO2下限,当血氧饱饱和度低于92%,应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以及氧转运指标。
对于中度至重度的pARDS患者,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有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但应注意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的禁忌症。不推荐常规补充碳酸氢盐。
2.无创通气支持的4个细节
无创通气支持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的病人若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恶化的症状或表现,包括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功能增加、气体交换障碍、意识水平改变,则需要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密切白癜风咨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