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自年开始,心脏病就是中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杀手。此后数年,心脏病的江湖排名从未跌出前三。当我们的生活方式伴随GDP发生变化,当我们把加班、焦虑、未富先老当做一场死亡游戏,心脏病这名潜伏杀手如影随形,未曾远离。
潜伏幽灵:80%的猝死与心脏病有关
“前几天,40分钟时间里接到两起猝死病例。秋冬季节,猝死患者确实比较多。”医院急诊内科张护士长说。在其提供的急诊内科死亡病例登记册上,记者看到,在最近的9天内,有7名猝死的病例,其中有5名均在60岁以下。“上个月还送来一个28岁的小伙,因为在饭局上喝酒而猝死。”
济南市疾控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济南市居民前5位死因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的90.99%。影响济南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猝死”并非陌生词汇,一般从其出现症状到死亡在1小时之内发生,原因也多种多样,但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每天至少有人死亡。也就是说,相当于每天要发生四次空难。
“其实绝大多数猝死的人群在之前就有发病先兆,如胸闷、心绞痛等,而且只要稍事休息就能缓解此类迹象,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危险‘信号’,一旦恢复没事就又继续从事繁重工作,没有考虑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可能。”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陈良华告诉记者,临床发现,越来越多30~40岁的男性开始出现冠心病,“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早发病十年左右,女性受雌激素水平保护,多在绝经后发生冠心病,而男性则在中壮年已可能有心脏病潜伏体内,但很多人都没有察觉。”
近期,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了医院华伟教授等人作出的中国最新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们之所以做这样一个调查就是想引起大家对于这种疾病的重视。这种疾病一旦发生,患者存活的几率非常小。在国外,存活的几率只有5%到10%,而在我们国家可能连1%都不到。如果要深入研究一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可以了解一种疾病的分布和决定因素。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华伟说。
“GDP异化”:我们的心脏为何脆弱?
心脏是一团强有力的肌肉,重量在~克之间,源源不断地把血液泵向人体各处,带走二氧化碳和废物。心脏大约每秒钟跳动一次,通过复杂的冠状动脉系统输送含氧血液。
但实际上,这团肌肉并不如想像中强健。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年)》显示,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先心病患者多万,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新生儿的先心病发生率还有明显上升趋势,数字让人触目惊心,致病原因更让人焦虑,这和如今的环境污染、遗传、病毒感染、高龄产妇、手机电脑辐射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仍在持续增加,相当于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心血管病患者。每年用于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超过亿元,与年统计数据比较医疗费用增加了约6倍。
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疾病的患病人群在逐渐年轻化。
“撇开遗传因素,心脏病的形成一般需要五六年,虽然具体原因不明,但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都可能造成心脏病。”在陈良华看来,作为正在转型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人的生活标准和预期寿命改善了很多,但是衰老、饮食变化和更少的身体活动正在导致更多的心脏病和中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运动少、吃得又多,容易形成肥胖,血糖、血压和血脂都高,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更有甚者,两项最新研究发现,较差的空气质量会直接导致心脏病发作或在暴露于受污染的空气的几小时后发作。当然,这两项研究的学者随后也说了,这些概率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则比较低,另外还需要考虑生活方式,如是否抽烟或患有高血压等因素。
报告显示,预计仅仅由于年到年的衰老和人口增长,中国的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将增长50%以上,预计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增加的趋势可能会导致心脏事件额外增加23%,这些百分比合起来可能相当于在年到年超过万心血管病发病率和万相关死亡。
与这一年限和数字可堪比较的是,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已达GDP的30%,这一数字不经意间已经和北欧的丹麦、挪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仍是世界上福利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后,连带医疗、养老等大部分社会保障均成为国民的压力来源,如此,人人捂着胸口喊“心病”。
“社会病”的预防样本:“三分之一的心脏病患者曾经出现过抑郁症的相关症状”
王昊(化名)赴欧洲做商业考察,一直不离身的除了护照等证件,还有iHolter——一款远程心电监护设备,状如手机,缚在腰间,端口贴服于心脏周围,检测到的心电图就实时上传到千里之外的监护中心。
王昊是某大型企业领导,出发之前已感受到心脏不适。但那是一次极高规格的考察,由中央某领导带队,涉及项目也关系企业未来发展。最终王昊带着iHolter赴欧。两天后,医院的通知电话,并听从医护人员的建议立刻回国,果然,他被诊断出了急性心肌缺血的情况。“如果再耽误下去,有可能被送进欧洲急救室。”
12月9日,医院心脏远程监护中心,记者观摩了这一技术的临床作业流程:一阵蜂鸣音后,一段形态异常的心电图出现在医护人员实时监控的电脑屏幕上,其中显示,这是医院的一段实时传输数据,患者姓冯,为住院患者。
“一旦自动报警,设备会自动截取该时间点前后36秒的心电图数据,进行传输。”该院副院长高海青教授介绍,其心电图显示,患者刚刚出现时长3.3秒的心脏骤停。监控人员当即调出电脑登记的联系方式,通知对方的临床医生注意观察并进行干预。
“有病治病属于二级预防。确诊时,病变早已发生,不仅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不可逆的不良影响,也失去了早期控制和治疗好机会。而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和控制易患因素是一级预防。”近年来,高海青一直致力于心脏病的“零级预防”,无论是无创心功能检测还是心脏远程监护工程,都是智能医疗管理体系中的一环。
“医院今年有50万例心脏病例,而心脏病高危人群数目高达万人,70%-80%医院外去世,所以零级预防重要性不可或缺。”另一方面,目前许多医生对于出院后的病员养护康复管理力度不够,国医院治疗完成后至多会带着一张简单的服药、饮食、运动医嘱和一大堆药回家,将一切康复的机会交给时间。
实际上,高海青认为在心血管疾病管理链上还包括运动、药物、营养和心理等多方面康复控制。举例为证,有资料显示抑郁症在心脏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要高于那些没有心脏病的人。三分之一的心脏病患者曾经出现过抑郁症的相关症状,而在全体成年人中,这一比例仅为二十分之一。因此,高海青主张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中应该适当添加抗抑郁药物,以预防可能出现的抑郁症状。
那些年的心脏手术——
一个心血管病患者的六十年
今年80岁的陶敏曾于上世纪50年代接受了国内首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在那个年代,心脏手术大部分有去无回,能像她这般康复后踏上社会,正常工作、生活的并不多。
从开胸到微创时代,陶敏作为心内科医生的那些年,也见证了医学六十年的变迁。
▲今年80岁的陶敏(左一)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接受了国内首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她也见证了这些年心脏医学的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胸的勇气
在陶敏动手术的那个年代,并没有太多高超的技术,可以依靠的不是机器,而是医生的技术。
陶敏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缺陷性疾病,一般在新生儿的左右心房间隔上有个小孔,或者在左右心室间隔上有个小孔。一旦患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会有一个极度危险的童年,甚至可能会夭折。如果很幸运熬过了童年,也极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患上肺动脉高压,能活过15或20岁的几率很小。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陶敏小时候没当一回事,只知道自己身体不太好。直到16岁那年,她和朋友们一起欢庆,走了好长的路,渐渐发觉自己透不过气来。医院的时候,与陶敏同病房的人先后进行了心脏手术,但没有一例成功。“一个是婴儿,手术台上就死了。还有一个是成人,做完手术是好的,但过两天死了。”
陶敏的手术正式开始后,医生确定她的情况属于“动脉导管未闭”。由于没法剪断导管,医生临时决定将导管结扎,将导管的两头用线绑住,当血不再流通的时候,在导管中注入“硬化剂”。用陶敏的话说,就是放点“水泥”进去,堵住了,血也就不流了。
上世纪50年代,要在心脏上动刀可不像现在这么普遍。由于当时并没有冷冻技术,也没有体外心肺循环技术。开胸之后,能让医生动手术的时间非常短。心脏缺血时间一长,心肌就会坏死。也就是说,当时医生动手术只能凭借经验和技术,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选择。
手术后的陶敏,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并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上班、结婚、生子,原本她都不敢去想象的事情,因为手术的成功全都变成了现实。
蓬勃发展史:心脏手术的技术革命
如今看来,陶敏的手术并不复杂,已经可以在心脏内科通过介入术治疗,但当时,这可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儿。在冷冻技术、体外心肺循环技术没有发明之前,心脏手术十分困难,一度被认为是禁区。
已知最早的心脏外科手术是西班牙医师弗朗西斯科·罗梅罗(FranciscoRomero)于年为心包膜积水的患者施行心包膜开窗术。年9月7日,德国法兰克福的路德维格·雷恩(LudwigRehn)医师为一个患者修补刺穿的右心室,术后完全康复,成了第一例成功的心脏手术。
那时,心脏手术的风险极高,奥地利著名医生西奥多·比尔罗特(TheodorBillroth)曾说过:“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即便如此,医生们也没有被吓退,心脏外科技术在20世纪蓬勃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BT分流、降低体温暂停血液循环、体外心肺循环等技术。
年,有一群具有开拓精神的医生,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一次开创性的手术。明尼苏达大学的外科医生沃尔顿·来里赫替一位心房间隔缺损的儿童,进行了一次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医生用一组管子从父亲的动脉中抽取血液,然后将其泵送到婴儿体内,然后孩子的血液返回父亲体内进行氧合,随后再次被泵送。此后,沃尔顿·来里赫利用患者的父母当作“体外心肺机”,完成了45例手术,近一半获得成功。
微创手术的时代
陶敏作为心内科医生的那些年,也见证了医学的变化。她回忆,刚工作的时候,她就参与了一次“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而在那次手术上,她再次体会到了自己的幸运。
“医生刚把病人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导管结扎上,病人一会儿就休克了。”如今想起,陶敏依旧觉得心有余悸。当时的医生也都措手不及,只能放弃结扎,待病人恢复心跳便终止了手术。
实际上,这种情况,现在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曾经,心脏检查时只能看到一维的图像,也就是心回波图,完全看不出是心脏的样子。年,发明了二维超声图像,这时候已经能看到四个心腔的实时图像,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上世纪90年代,彩色多普勒技术诞生了,它可以标记通过小孔的血液并记录血液的流动以及流向,直到现在也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除了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也是日新月异。在陶敏那个年代,动脉导管未闭都需要心外科动手术才能解决。随着导管介入术的发展,目前很多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都可以通过导管介入治疗得到康复。
此外,如今有很多心脏方面的疾病已经不需要开胸,靠微创就能治疗。比如房缺、室缺,如今都可以通过导管介入获得治疗。近年来比较常用微创治疗房缺的方法为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先天性房缺修补手术。这个手术操作起来很简单,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病人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动,最关键的是,这种手术的适应症比较宽泛,可适用于所有的继发性房缺。
当然,微创手术并不能替代传统心外科手术。每一种病都有适应症,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微创,有些手术必须靠心外科才能完成。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医院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