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王震细小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

时间:2016-12-31 21:52:20 来源:肺动脉高压

作者:王震 刘凌(医院)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随着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因处理单发和简单畸形具有微创、简单、易推广等特点而受到广泛普及,PDA介入治疗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成为PDA治疗的首选方法。其中细小PDA血液动力学虽然改变不大,且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多数学者主张对这类PDA患者也应积极治疗。目前针对细小PDA常用的封堵器有蘑菇伞、弹簧圈、AmplatzerPlug等,但细小PDA由于动脉导管直径小,导丝或导管不易通过,封堵依然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种特殊类型的PDA,我们采用经导管局部刺激诱导PDA闭合的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至年在我院住院的PDA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9±1.4)岁,体重10-21Kg,平均体重(15.2±3.7)Kg。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为细小PDA,PDA主动脉侧直径3.0-5.2mm,平均直径(4.5±0.8)mm;最窄处直径0.3-1.2mm,平均直径(0.8±0.3)mm;PDA长度7.1-13.6mm,平均长度(10.5±2.2)mm。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化验、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且无介入禁忌症。

1.2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观察PDA形态并测量PDA主动脉侧、肺动脉侧直径及导管长度。PDA均为细长管型,PDA主动脉侧直径2.5-4.1mm,平均直径(3.0±0.5)mm,最窄处直径0.3-1.0mm,平均直径(0.7±0.2)mm,PDA长度7.0-13.4mm,平均长度(10.4±2.2)mm。其中2例PDA选用直径0.in的导丝经主动脉侧进入细小PDA后,经多次尝试未能进入肺动脉侧,遂应用右心导管沿导丝进入PDA内最窄处,反复前后数次抽动导管进行局部刺激,后保留导管卡在PDA主动脉侧约20分钟。1例PDA应用导丝经主动脉侧可通过细小PDA,但应用右心导管沿导丝无法通过PDA,遂保留导丝通过PDA,应用导管至PDA最窄处反复抽动局部刺激PDA内膜,保留导管在PDA主动脉侧,20分钟后撤出导管(图1-3)。5例PDA应用导管可通过细小PDA,其中2例右心导管沿导丝经主动脉侧进入PDA内,另3例右心导管沿导丝经肺动脉侧进入PDA内,数次推拉导丝、导管机械损伤PDA内膜,后分别保留导丝、导管在PDA主动脉侧或肺动脉侧约20分钟。

1.3结果8例患者经导管局部堵塞后20min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无残余分流,即刻闭合率%,均获成功。8例患者术后2天及术后1、3、6、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动脉水平分流消失,无再通病例发生。

2.讨论

PDA有多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可应用不同类型封堵器及弹簧圈。一般来说,对于缺损直径≥2mm的患者可用蘑菇伞治疗,对于最小直径1-2mm的患者可给予弹簧圈封堵治疗。但应用弹簧圈封堵细小PDA可能出现残余分流等并发症,且直径小于1mm的细小PDA,有时导丝亦无法通过。针对细长管型PDA,我们尝试全新的治疗方法——经导管诱导PDA闭合术,应用于直径≤1mm的细小PDA患者,目前国内外文献均甚少报道。细小PDA经导管诱导闭合术的治疗机制可能为导管、导丝机械性刺激动脉导管造成通道及周边组织内膜损伤,诱导PDA痉挛、内膜炎性增生、纤维粘连及血管内血栓形成,从而促进动脉导管闭合发生。在操作过程中如导丝不易从肺动脉侧进入未闭动脉导管,可从主动脉侧建立动静脉轨道,再应用导丝、导管于PDA主动脉侧进行反复刺激;如动脉导管未闭细小,右心导管无法通过,也可先保留导丝通过PDA,再应用导管至PDA最窄处反复局部刺激未闭动脉导管内膜。由于PDA细小,操作时切忌动作粗暴,应轻柔操作,于动脉导管内反复抽动导丝、导管,损伤未闭动脉导管内膜,促进PDA闭合。导管、导丝机械性刺激未闭动脉导管内膜后,导丝、导管在未闭动脉导管内堵塞时间一定要充足,至少20min及以上,避免动脉导管发生再通。本组8例细小PDA患者行经导管诱导闭合的结果显示,该技术创伤小,无异物植入,费用低廉,安全有效,对直径小于1mm的细小PDA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白癜风早期的治疗方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sjm.com/yzyy/523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