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的政策方针,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校上下同心协力,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年以来,我校院士工作站增至5个,广西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3个实验室被认定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基础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高发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被认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创新高,获资助项目94项,项目数与上年度相比,增长30.56%(年获资助72项),是历史上获资助项目最多的一年。年,我校赵劲民校长主持申报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顺利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广西仅有的三家获批大学的其中一员。年3月,我校青年科技人员谭国鹤、胡艳玲、贺茂林荣获第十三届广西青年奖。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年度一批研究水平高、带动效益好的科研项目成果给予了奖励,我校共13项科研成果荣耀上榜。其中,“广西黑衣壮族人群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获自然科学二等奖,“肝癌相关抗原筛选验证、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等三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声评价肺高压所致右心血流及心功能改变的研究与应用”等8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校将以实施“3+3+5”发展战略为统领,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紧靠地贫、肝癌、鼻咽癌优势学科方向凝练特色,优化专业布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地方医科大学奋力前行。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西黑衣壮族人群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尹瑞兴、潘尚领、林伟雄、刘唐威、杨德寨、吴锦珍
黑衣壮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亚组,他们高度聚居,有奇特的婚丧习俗、饮食习惯和族内婚制,是难得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对象。该项目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科研成果:⑴首次发现三个基因5个位点决定饮酒对血脂的影响程度不同,有些人饮酒有好处,有些人有点好处,有些人没好处。⑵首次发现载脂蛋白(Apo)A1/C3/A5构成的单体型与饮酒相互作用对血脂的影响程度不同。⑶首次报道ApoA1/C3/A5构成的单体型比单个位点变异可以解释更多的血脂指标异常。⑷男女性高血压在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上存在性别差异。⑸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既相对独立,又在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上密切联系。⑹脂蛋白脂酶等10个基因13个位点对黑衣壮族人群血脂水平影响的程度与汉族人群不同。⑺黑衣壮族人群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B水平和高脂血症患病率明显低于当地的汉族人群,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ApoA1/ApoB比值则显著高于汉族人群,两民族人群高脂血症的环境危险因素有差异。⑻黑衣壮族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高血压的环境危险因素与汉族人群比较也有差异。⑼黑衣壮族是泰老民族南迁途中遗留的群体。
该项目供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26篇,总影响因子70.。中华系列核心论著10篇。到年3月,20篇主要论文被SCI论文引用次,其中SCI他引次。
该项目为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积累了宝贵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加深了人们对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发病因素和相互联系的认识。为人群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也是政府部门制定防治政策的参考。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肝癌相关抗原筛选验证、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周素芳、蓝秀万、凌敏、谢小薰、罗国容、赵永祥、晃耐霞、林文珍、李晓龙、莫发荣、蔡丹昭、贺菽嘉
原发性肝癌是广西高发恶性肿瘤,因早期无症状,发现时多为晚期,死亡率极高,据统计广西肝癌死亡率是全国肝癌死亡率的2倍。降低肝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而寻找新的灵敏性高、准确率好的肝癌早期血清学检测指标,制备快速、简捷的肝癌诊断试剂盒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项目通过筛选新肝癌抗原血清标记物、验证新标记物肝癌组织细胞特异性、对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标记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基因重组蛋白,用之制备肝癌血清抗体诊断试剂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运用SEREX技术筛选广西肝癌cDNA文库,发现早期肝癌患者体内有相应的抗肝癌相关抗原的抗体,由此筛选到30个新的肝癌相关抗原候选标记基因。对新候选标记物基因再从血液、组织、功能三个水平上进行验证,确认其中的三个基因SMP30、CNN2、GP73与肝癌密切相关并成功研制出三个肝癌基因诊断试剂。研发的试剂已在广医院、广西医院、医院医院对肝癌、肝炎肝硬化、其他肿瘤病人等血清进行检测应用。结果显示,血清抗SMP30抗体在AFP阴性的肝癌患者血清中阳性检出率高,与AFP联合检测肝癌则检出率达90%以上。在肝癌早期(癌直径小于3cm),GP73抗体检测肝癌灵敏性达70%,特异性85%,SMP30抗体与GP73抗体联合检测AFP阴性肝癌,阳性率大于75%;CNN2标记物在肝癌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达到60%以上。研究进一步发现筛选到的肝癌相关抗原还可用于肝癌的靶向诊断与治疗。本项目创建的技术解决了诊断AFP阴性肝癌的难题,发表文章25篇,检测试剂盒发明专利1项。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覃山羽、姜海行、陶霖、苏思标、李萍、张湘莲、陆秀萍、雷荣娥、谢明智
超声内镜诊断技术具有分辨率高、细针穿刺获取组织行病理诊断等优势;超声内镜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价格低、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可能成为治疗功能性良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新方法。
本项目共完成多例患者的超声内镜诊疗,对多种消化系统良恶性肿瘤进行临床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①在国际上首先应用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细胞团块技术及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准确定性、定位诊断胰岛素瘤;②与国外报道相比,应用超声内镜方法治疗功能性胰腺胰岛素瘤的病例最多、疗效最好,并发症最低;③在国内首先报道了超声内镜下细针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胰岛素瘤,证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治疗费用低,可作为良性胰岛素瘤治疗的微创新方法;④在国内首先应用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细胞团块技术诊断腹腔、胰腺占位性病变,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共发表相关论文23篇,主编专著3部,主持全国多中心研究1项,获得专业相关获奖证书10项,获得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进步推广奖一等奖,培养多名博士和硕士人才。本项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水平。目前我院已成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批准的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广西负责单位”;并承担国家各项癌症早诊早治筛查项目。本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28医院得到推广应用,成功举办了多个国际、国家级、区域性消化内镜学术大会,并通过举办全国超声内镜学习班,有力促进了超声内镜技术在国内的推广与应用。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南宁市奥列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罗建明、郑敏、钟志娟、吕群、罗霄、何云燕、徐芸、梁昉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广西常见的红细胞酶病,发生率在4.19%~16.06%。该症可致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感染性溶血等疾病,是重点防治和研究的疾病之一。
该成果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研发、完善、推广和商品化简易的G6PD检测方法--G6PD试纸,该方法综合应用了干化学、固化酶和复合显色的原理,将所有的检测试剂都固定在纸上,与标本(制成溶血液)接触后于37℃保温10分钟,试纸产生的颜色深浅与酶活性相关,与标准色板比较就可以对酶活性半定量。临床推广例数已经超过10万例,医院,医院对G6PD活性检测,为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防治高胆红素血症、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并且完成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获得“桂械注准215”注册号,正式注册名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干化学试纸显色法)。
该成果的第二项内容是设计了适合广西G6PD缺乏症基因型的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方法,结合基因测序的方法,完成了广西和广西壮族聚居区(崇左市)的G6PD缺乏基因型调查,提示中国人常见的三种G6PD缺乏基因型仍然是广西人和广西壮族常见的基因(三者合计构成比为76.9~80%),但Viangchan变异型是壮族人具有特征性的G6PD缺乏基因型,也是泰国人常见基因型,为“壮族人与泰国人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骆越民族)”提供了遗传学的佐证。首次在中国大陆确定了Viangchan(G→A,C→T)和Union(C→T)变异型的存在。并分析了广西所发现的G6PD基因型平时均无症状,在新生儿期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在吃蚕豆或一些药物时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因此早检测、早发现、早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防御素与龋病及口腔念珠菌病防治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陶人川、邓华颉、曾启新、牙祖科、黄光武、林小洁、蒋兰岚、马飞、彭圆媛
本项目围绕防御素与儿童龋病和口腔念珠菌病的相关性以及疾病防治等领域进行研究,并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科技厅课题各2项,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口腔牙周黏膜疾病生物样本库。
项目研究了人类防御素在健康与常见口腔疾病如龋病及口腔念珠菌病等患者口腔上皮以及唾液中的表达规律,尤其是重点研究防御素在糖尿病患者、口腔扁平苔藓、舍格伦综合症等口腔念珠菌易感人群中的表达规律,唾液防御素与儿童龋病状况关系,并结合相应病原微生物状态探讨了在疾病、病原微生物以及防御素等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已证实防御素与龋病、口腔念珠菌病等疾病具有密切联系,在维持自身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有效的抗念珠菌感染作用,提示了其在龋病及口腔念珠菌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唾液防御素检测可作为龋病和口腔念珠菌病易感人群筛查的辅助手段与个性化预防,间接节省和降低了患者龋病或口腔念珠菌病等发病后的治疗费用,通过预防间接减低和节约医疗成本。该项目探索了天然防御素的抗菌活性应用,此外,唾液诊断具有无创与可重复性。同时,项目完成过程中提升了广西牙周黏膜专科科研及临床水平,加强了牙周黏膜学科建设,培养了广西该领域的高端专科人才,直接促进广西人民口腔健康。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20余篇;并获得美国专利1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大会10余次;成果先后被医院、中山医院、医院等7医院医院采用,并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超声评价肺高压所致右心血流及心功能改变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吴棘、李智贤、郭盛兰、何云、刘雪玲、郑宝石、徐丽芳
该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和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2-2),属超声影像学技术领域,针对右心系统血流状态及右心功能在人体病理生理中占据重要位置,临床对于了解右心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功能的迫切需求而开展研究。运用组织多普勒、应变率成像、斑点追踪、实时三维超声等多项超声新技术,通过建立体-肺循环分流大动物模型,以及对临床病例各种病因所致肺高压状态下右心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进行系列研究,筛选能敏感反映右心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的超声指标,构建实用、优化的超声评判指标体系,对临床超声评价肺动脉压力状况和右心血流及心功能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
创新性研究成果:①在国内外首次采用左颈总动脉-颈静脉分流手术方式成功制备体-肺循环分流大动物模型。②在国内外首次应用超声观察吻合口通畅情况并定期监测慢性肺动脉高压演进过程中右心血流动力学和功能指标的变化,对于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形成及发展的机理,探讨延缓肺动脉高压血管病变的措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③筛选出反映慢性肺动脉高压右室心肌功能动态变化的敏感的超声指标:发现右室Tei指数、三尖瓣环位移等心肌功能指标,以及肺动脉血流参数(加速时间、加速时间与射血时间比值)与肺动脉压力、心肌BNP/NT-proBNP基因表达水平高度相关,是反映慢性肺动脉高压右室心肌功能动态变化的敏感的超声指标。④率先将右室Tei指数引入对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功能的研究,发现组织多普勒测算右室Tei指数准确性优于脉冲多普勒,三尖瓣前叶瓣环为最佳取样位点。
该项目部分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在相关专业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2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5篇,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介绍推广,受到国内外业界的白癜风的饮食医疗问题和影响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