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教育2015年临床笔试考试总汇

时间:2017-10-19 7:53:23 来源:肺动脉高压

一,绪论:1、围生期: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一周的小儿。2、小儿‘四病“指肺炎、肠炎、贫血、佝偻病。二,生长发育:人的生长发育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是指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长大;发育指细胞、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1、生长发育的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2、体重:生后3—12月(Kg)=(月龄+10)/2;生后1—12岁体重(Kg)=年龄*2+8.正常婴儿生后第一个月增加1—1..7Kg,生后3—4个月体重约为出生时的两倍。12月时为出生时3倍3、身高(长):1岁时75cm。二岁87cm,,以后每年增加6—7,2岁以后若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3头围:出生:33;三个月:40;12个月:46;2岁:48;5岁:50;15岁:53—、骨骼:①头颅骨:出生时后卥已闭合,最迟6—8周;前卥出生时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开始减小,最迟1.5岁闭合。(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减小、前卥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卥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卥饱满;脱水时前卥凹陷②脊柱:3个月出现抬头动作使颈椎前凸;6个月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时会走出现腰椎前凸。③长骨:腕部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出现顺序:头状骨、钩骨、下桡骨骺、三角骨、月骨、大小多角骨、舟骨、下尺骨骺、豆状骨,10岁时长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大于为其岁数加1。骨龄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骨龄超前:真性性早熟。④乳牙约2.5岁长齐。5新生儿在腰椎穿刺时在4—5椎间隙。6,大运动:二抬,四翻,六坐,八爬,十站,周岁走,二岁跑,三岁独足跳。大运动发育迟缓:4月不能抬头,8月不能翻身和独坐;13月不能独爬;15月不能独走。7,夜间遗尿症:在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多数在夜间熟睡时发生。三:儿童保健原则:1,生后1周内是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2,计划免疫:乙肝疫苗:0、1、6;卡介苗:0;脊髓灰质炎:2、3、4;百日破:3、4、5;麻疹:8。3,儿童意外伤害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和异物的吸入、中毒、外伤、溺水和交通事故。四,儿科疾病的诊治原则:1,神经反射:2岁以下Babiinski征可呈阳性,但一侧阳性,一侧阴性有临床意义。2,贫血饮食:每日增加含铁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各种肉类。3,药物选择:①水痘患儿禁用糖皮质激素;②镇静止惊药:新生儿首选苯巴比妥,年长首选安定;③每日(次)=病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4,液体疗法:五: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1人乳的优点:①营养丰富:乙型乳糖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粒颗粒易消化吸收,人乳钙磷比例2:1,含乳糖多,钙易吸收。②生物作用:缓冲力小,含有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生长调节因子。③经济、方便。缺点:维生素含量较低,维生素k含量也较低。2,初乳:4—5日;过渡乳:5—14日;成熟乳:14日以后。初乳量少,淡黄色,碱性。随哺乳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减少,各期乳糖含量恒定。3,全牛乳的家庭改造:加热、加糖、加水。8﹪糖牛乳ml供能约kcal。全牛奶喂养时,因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较高,应两次喂育z之间加水,使奶和水量达ml/(kg.d)4,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软化不全。①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和代谢:②维生素D的来源:母体—胎儿的转运;食物中维生素D;皮肤光照合成(主要来源)。③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的骨骼改变,重症佝偻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分期A初期:出现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无骨骼改变,X线正常;B活动期(激期):6月龄以内颅骨软化,7—8月变成方头:方头、串珠肋、手足镯、鸡胸、肋膈沟、膝内翻、膝外翻、K行下肢畸形、靴状颅、佝偻。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表现;C恢复期;后遗症期。④诊断:血生化与骨骼X线查为诊断的“金标准”,血25—(OH)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5,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1)临床表现:主要为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抽搐。①隐匿性: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②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可出现可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抽搐。(2)治疗:急救处理:氧气吸入、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钙剂治疗: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2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或者滴注,不可皮下或肌内注射钙剂,以免造成局部坏死。6,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儿。临床分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的浮肿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轻度营养不良可从每日-kj/kg开始,中重度可参考原来的饮食情况,从每日-kj/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加到-kj/kg。二十一:先天性心脏病:**分类:①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②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③无分流型(无青紫型):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1,区别:①左向右分流型:一般无青紫,肺循环血多、体循环血少,易出现肺炎、心衰,晚期肺动脉高压,出现持续性青紫、艾森曼格综合征;②右向左分流型:早期紫绀,进行性加重,肺血少(或多),体循环为混合血。2,房间隔缺损:听诊特点:①第一心音亢进,肺动脉第二心音增强;②第二心音固定分裂;③在左第二肋间近胸骨旁可闻及2—3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④在胸骨左下第4—5肋间隙可出现三尖瓣相对狭窄的短促与低频的舒张早中期杂音。辅助检查:①X线:对分流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具有诊断价值。右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心胸比大于0.5,出现“肺门舞蹈”征,心影略成梨形。3室间隔缺损:最多见是膜周围部缺损,其次为肌部缺损。(1)分类:①小型缺:que缺损直径小于5mm或缺损面积0.5体表面积;②中型室缺:缺损直径5—15mm或缺损面积0.5—1.0体表面积;③大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大于15mm或缺损面积1.0体表面积。**艾森曼格综合征:当右心室收缩压超过左心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2)临床表现:小缺损无症状,大缺损时左向右分流量多,体循环血流量相应减少,患儿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有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力、气短、多汗,易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时可因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体格检查时①心界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②分流量大时可在心尖区闻及二尖瓣相对狭窄的较柔和舒张中期杂音;③大型缺损伴有明显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压力显著增高,逆转为右向左的分流,出现青紫,并逐渐加重,心脏杂音轻,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3)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小型无明显改变,中型轻度到中度心影增大②心电图③超声:首选④心导管检查。4动脉导管未闭:出生后15小时即可发上功能性关闭;80%在生后3个月解剖性关闭。到出生后1年,在解剖学上应关闭。(1)分型:管型、漏斗型、窗型。(2)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现“差异性发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3)临床表现:①症状: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喂养困难及生长发育落后。②体征:A胸骨左缘上方有一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杂音向左锁骨下、颈部和背部传导;B可出现周围血管体征,如水冲脉、指甲床毛细血管搏动。6肺动脉瓣狭窄:(1)临床表现:①症状:轻度狭窄可全无症状;中度狭窄2—3岁内无症状,但年长后劳力时即感易疲乏及气促;严重狭窄者于中度体力劳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突有昏厥甚至猝死。生长发育多正常,半数患儿面容硕圆,大多无青紫,面颊和指端可能暗红;狭窄严重者可有青紫。②体征:心前区可饱满;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及收缩期震颤并可向胸骨上窝及胸骨左缘下部传导;听诊胸骨左缘上部由洪亮的Ⅳ/Ⅵ级以上喷射性收缩杂音;第二心音分裂。(2)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②心电图;③超声心电图;④心导管检查;⑤心血管造影:右心室造影可见明显的“射流征”,同时可显示肺动脉导管发育不良及肺动脉总干的狭窄后扩张。7法洛四联征症(TOF)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1)法洛四联征四种畸形: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2)临床表现:①青紫:为主要表现,其程度和出现早晚与肺动脉狭窄程度有关。②蹲踞症状;③杵指症状;④阵发性缺氧发作:对见于婴儿,发生的诱因为吃奶、苦闹、情绪激动、贫血、感染等。其原因是由于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该处肌部痉挛,引起一时性肺动脉梗阻,使脑缺氧加重。8病毒性心肌炎:病理特征为心肌细胞坏死或变性,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二十二:泌尿生殖系统:1,①若新生儿尿量每小时1.0mg/kg,每小时0.5ml/kg为无尿。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ML,学龄前儿童少于ml,婴幼儿少于ML时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②尿细胞和管型:红细胞小于3个/HP,白细胞小于5个/HP,偶尔见透明管型。12小时尿细胞计数:红细胞小于50w,白细胞小于w,管型小于0个为正常。2,凡具有以下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属于肾炎型肾病:①两周内分别3此以上离心尿检查红细胞大于等于10个/HPF,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者;②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大于等于/90,学龄前儿童大于等于,并除外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③肾功能不全,并排除由于血容量不足所致④持续低补体血症。2,急性肾小球肾炎:以5—14岁多见,小于2岁少见。病因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1)临床表现:①前驱感染:90%病例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以呼吸道及皮肤感染有关。②典型表现:A水肿:最早最常见,一般仅累及眼睑及颜面部,呈非凹陷性;B血尿:50%—70%患者有肉眼血尿;C蛋白尿;D高血压;E尿量减少。③严重表现:A严重的循环充血;B高血压脑病;C急性肾功能不全。④非典型表现:A无症状急性肾炎;B肾外症状性急性肾炎;C以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急性肾炎。(2)实验室检查:①有尿蛋白;②尿显微镜下有红细胞,可有透明、颗粒或红细胞管型;③外周血白细胞一般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沉加快;④80%—90%的患者血清C3下降,至第八周94%的病例恢复正常;⑤ASO滴度增加。(3)治疗:无特殊治疗。①**休息:急性期需卧床2—3周,指导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正常,即可下床轻微活动。血沉正常还可以上学。尿沉渣细胞计数正常后才可恢复体力活动。②饮食:对有水肿、高血压者应限食盐及水。有氮质血症应限蛋白。③抗感染:有感染灶时用青霉素10—14天④对症治疗:利尿、降压-------。⑤变现有肺水肿者,首选硝普钠。3,肾病综合征(N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1)肾病综合征最重要的病理变化:微小病变型。(2)临床表现:①水肿最常见,开始于眼睑,呈凹陷性,严重者有腹水和胸腔积液,一般起病隐秘,无明显诱因。②尿量减少。(3)并发症:①感染:最常见,死亡的主要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②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③血栓形成;以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表现为突发腰痛、出现血尿或血尿加重,少尿或肾衰竭;④急性肾衰竭;⑤肾小管功能障碍;⑥肾上腺危象:长期应用大量激素,如撤落太快、突然中断用药,患儿出现休克,再用激素可缓解。(4)实验室检查:①尿液分析:尿常规检查、蛋白定量②血清蛋白胆固醇肾功能测定③血清补体测定④血清学检查⑤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检查⑥经皮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5)治疗:糖皮质激素的应用:①短疗程:泼尼松2mg/(kg.d),最大量60mg/d,分次服用,共四周。4周不管效应如何,均应改为泼尼松1.5mg/kg隔日晨顿服,共四周。全疗程八周。②中、长程疗法:泼尼松2mg/(kg.d),最大量60mg/d,分次服用。若四周内尿蛋白转阴,,自转阴至少巩固两周后开始减量。------4泌尿道感染(UTI):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而引起的损伤。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1)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致病菌为大肠杆菌;②上行性感染:致病菌为大肠杆菌;③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2)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①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选用血浓度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②感染途径:对上行感染,首选磺胺类药物治疗。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或属血源性感染,多选用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或头孢菌素类单独或联合使用;③根据尿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生素;④药物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的浓度;⑤选用的药物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最好能用强效杀菌剂,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的菌株;⑥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二十二:造血系统疾病:1,(1)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2)生理性贫血: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L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2,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g/L,1—4个月时9g/L,4—6个月时g/L者为贫血。①分度,鲜红蛋白从正常下限到90g/L为轻度;—60g/L为中度;—30g/L为重度;小于30g/L为极重度。新生儿Hb为-g/L为轻度,—90为中度,—60重度,小于60极重度。3,营养性贫血(IDA):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贫血症。(1)铁代谢:正常成人男性体内总铁量约为50mg/kg,女性约为35mg/kg,新生儿约为75mg/kg。总铁量约64%用于合成血红蛋白,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骨髓、肝和脾内。(2)①血清铁: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②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2/3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③血清总铁结合力(TIBS):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④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3)在体内未被利用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每日仅有少量的铁排出体外,主要肠道排出。(4)病因:①先天储铁不足②铁渗入量不足③生长发育因素④铁的吸收障碍⑤铁的丢失过多。(5)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才发生贫血:①铁减少期ID:此阶段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③缺铁性贫血期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6)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②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③血清铁蛋白SF:可敏感的反应体内贮铁情况,是诊断缺铁ID期的敏感指标。低于12ug/L提示缺铁。④红细胞游离原晽(FEP):当FEP0.9umol/L时提示红细胞内缺血。如SF值降低、FEP升高而未出现贫血,这是IDE期的典型表现。⑤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即SI和TS降低,TIBC升高。(7)治疗:注射铁剂(二价铁盐)首选。应注意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增加铁贮存。输红细胞的适应征:①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者;②合并感染者;③急需外科治疗者。贫血愈严重者。每次输注量应愈少。Hb在30g/L以下者,应采用等量换血方法。Hb在30—60g/L者,每次输注浓缩红细胞4—6ml/kg;Hb在60g/L以上者,不必输红细胞。

题名教育各分校地址及联系方式

郑州分校-张老师李老师

郑州分校的







































白癜风症状有那些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sjm.com/yzyy/967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