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房室间隔缺损,是什么问题还能

时间:2020-8-11 19:38:37 来源:肺动脉高压

本文是野猪乔治的第21篇原创文章

从年底到现在,我遇到了不下10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投保重疾险被拒保或延期。从拒保的原因来看,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最为常见的几种类型。本文就这几种最为常见的先心病类型做一些梳理,并对投保做出一些建议。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

是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少儿最为常见的心脏病。我国先心病的发病率约为0.8%~1.2%,每年大概有15~20万名先心病患儿出生。有较为庞大的患者群体。

01

先心病的分类

先心病的分类,临床上根据心脏左侧、右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血液分流分为三大类:

1)左向右分流型(left-to-rightshuntlesions):

心血管左侧、右侧两侧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一般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故血液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发绀。但在剧哭、屏气等情况下,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升高,并超过左心室压力时,则可使血液从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发绀。故也称为潜在发绀型先心病。

2)右向左分流型(right-to-leftshuntlesions):

也称为发绀型先心病,为右心血液通过异常通道直接流入左心,出现持续性发绀。常见类型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换位等。

3)无分流型(non-shuntlesions):

即心脏左、右侧两侧或动脉、静脉之间无异常通道和分流的先心病。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狭窄等。

三种类型中,左向右分流型最为多见。

02

先心病的常见类型

1)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

是儿童先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先心病总数的25%左右。根据缺损部位,分为膜周部缺损(占60%-70%)、肌部缺损(占15%-25%)、漏斗部缺损(占19%)。室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心脏其他畸形并存。

小型室间隔缺损,一般无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发现;中、大型缺损在新生儿后期及婴儿期即可出现症状,如喂养困难、吸吮乳汁时气急、脸色苍白、多汗、体重不增、反复呼吸道感染,出生后半年内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25%~40%的膜周部、肌部缺损可能在3岁之前自行恢复正常。因此,血液动力学变化较轻、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以随访观察。如果是中、大型缺损,有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一般建议在学龄前(6岁前)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2)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

占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5%,多见于女性和早产儿。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正常血流通道。胎儿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动脉导管可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合,如果1岁后仍持续不闭合,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大都单独存在,约10%的病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如主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等。

动脉导管细小者,临床可无症状。动脉导管粗大者,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落后等。

为了防止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效治疗和控制心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动脉导管均应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或经介入方法予以关闭。症状明显者,出生后一周内使用吲哚美辛治疗,但仍有10%的病人需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目前选择弹簧圈、蘑菇伞等堵塞装置关闭动脉导管。

3)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

是少儿常见的先心病,约占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0%左右。根据解剖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第一孔(原发孔)缺损、第二孔型(继发孔)缺损、静脉窦型缺损。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畸形,较常见的为肺静脉异常回流、肺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裂缺等。

婴儿期(从出生-1周岁)房间隔缺损大多无症状,一般由常规体检或闻及杂音而发现。儿童期可表现为乏力、活动后气促。大型房间隔缺损可因体循环血量不足而影响发育,患儿体格较小、消瘦、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并因肺循环充血而易患支气管炎或肺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在儿童时能较好地被耐受,通常到20岁左右才有症状。

房间隔缺损患者,症状明显者宜早期施行手术治疗。临床症状较轻、或无临床症状、但有血液动力学异常改变者,宜在2-6岁行手术修补治疗。介入治疗则可通过心导管植入扣式双盘堵塞装置、蚌状伞、蘑菇伞状堵塞装置关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目前适用于年龄大于2岁的患儿。

4)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

卵圆孔(foramenovale,FO)是胎儿心脏解剖结构中的一个特殊解剖结构,它存在于胚胎期房间隔的中部,是左心房与右心房之间的交通孔,该结构在胎儿期是血液循环的正常通路之一。如果在胎儿出生后,心脏超声检查仍然可以探及卵圆孔,称为卵圆孔未闭(PFO)。存在PFO的新生儿中,部分新生儿的卵圆孔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闭合;但有些则不能闭合,从而形成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

卵圆孔一般在生后第1年闭合,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在正常人群中约4人中即可检出1人患有此病。卵圆孔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但是它是一种不需要处理的先天性心脏病,一般来说视做一个正常的状态,因为对身体的生长发育都没有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房间的分流,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而认为“无关紧要”。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患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小结

通常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三者有其一,投保重疾险、医疗险会被拒保或延期。单纯的卵圆孔未闭,部分保险公司可加费承保。对于之前投保被拒保或延期的儿童,可以等一段时间,一般来说一部分先心病患儿会在3岁之前自行康复,可以随访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无辐射,多次检查对孩子并无害处。因此,建议在孩子5岁之前,每年去复查1-2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sjm.com/zlyz/1203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