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一、心力衰竭治疗现状
(一)心力衰竭治疗残存风险高,60%以上心力衰竭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临床治疗效果有限,5年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当,是目前重大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二)心力衰竭异质性大、治疗不精准是残存风险之源(三)心力衰竭治疗效果评价的差异1、循证医学研究1)以死亡率为指标,①β受体拮抗剂减少死亡率35%-40%②;ACEI/ARB减少死亡率30%左右;③MRA减少死亡率20%左右;④最近发布的IVBR、ARNI均可以减少死亡率15%以上。⑤还没有计算机械治疗。2)按照以上结果计算,心力衰竭的治疗问题应该得到解决!2、大数据研究1)最近年ACC年会宣布的来自医疗保险大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心力衰竭1年死亡率仍然在29.3%,5年死亡率52.4%2)与20年前数据比较,死亡率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四)如何评价两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差异?1、目前争论较激烈,治疗不精准是根本原因1)循证医学研究的特殊人群结果向一般人群推广,违背了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从内容到方法论均需要重新审视;指南的推广应用需要细化规范;2)作为主要证据的某些循证医学结果,其可信度要进一步评估;3)与20年前相比,心力衰竭病因发生了明显改变;4)遗传背景对心力衰竭发病的重要性明显低估;5)遗传背景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认识不足。(五)目前心力衰竭治疗靶点的两大误区1、都是病理生理学层次;
2、缺乏以病因为基础的治疗靶点。
理想的治疗靶点分为:病因、病理生理学、对症三个层次,病因层次是最为有效的。
JuanTamargoandJoséLópez-Sendón,(六)路在何方:高残余风险可能的解决方案1、精准医学显著特点是个体化和针对性,包括:1)基于病因和遗传背景与临床相结合的疾病再分类2)基于病因和遗传背景与临床相结合的精准诊断3)基于病因和遗传背景与发病机制的疾病治疗靶点精准选择4)基于遗传背景的药物代谢特点指导下的药物精准选择5)基于遗传背景和危险因素的精准预防二、精准医学在心力衰竭领域中的应用
(一)精准医学研究方法、对象、内容、目标1、精准医学研究方法、对象、目标
1)研究方法:在确定临床表型、疾病干预方法及其效果基础上、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大数据等生物学基础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主要研究遗传背景与疾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靶点、药物代谢、临床表型、干预效果的关系。2)研究对象:大样本特定疾病表型人群、有疾病遗传史家族。3)研究目标:2、精准医学研究内容1)研究内容:疾病相关的遗传背景、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鉴定,上述内容与疾病临床表型、干预效果的关系:
①确定遗传背景、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与疾病表型、疾病发生、发展、预后以及治疗效果的关系;
②对不同的遗传背景、不同病因、不同阶段的疾病,进行精确再分类和亚分类;
③确定疾病的精准病因、精准发病机制、精准治疗靶点和精准干预措施;
最终实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精准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二)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应用1、心力衰竭获得性病因1)始初损伤因素①原发性心肌损害a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肌病b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和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c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性心肌病
②心脏负荷异常a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主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b容量负荷过重:主动脉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c前负荷不足:限制性心肌病,由于心房扩大,从而心排血量减少,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2)继发损伤因素
①神经内分泌过渡激活②炎症反应、免疫紊乱Figure1Processesleadingtovariousstagesofheartfailure(Choong-ChinLiewetal.,)2、与心力衰竭相关的遗传(先天)性缺陷1)致病基因:单个基因的遗传变异即可导致疾病发生;2)易感基因:基因的变异会加速心衰的发生和发展3、心力衰竭发病相关遗传缺陷分类方法1)按照蛋白功能分类:①功能蛋白遗传缺陷;②调节蛋白遗传缺陷;③信号传递蛋白遗传缺陷。
2)按照基因致病强度分类:①显性遗传②隐性遗传③遗传易感性
3)按照所涉基因多少分类:①单基因②多基因
4)按照细胞功能分类①钙稳态失衡②力的传导缺陷③神经激素受体异常④细胞因子失调⑤胚胎基因再表达⑥DNA转录调控.⑦细胞凋亡4、发病新机制---心衰的精准医学理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5、中医精准医学思想1)上工不治疗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2)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想;
3)“七情”内因与“六邪”外因交互作用共同致病思想;
4)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思想;
5)虚实转化、内外转化、六经证候转变动态思想。
5.1、中医精准医学思想临床实践
芪苈强心胶囊,已经描述性地写入指南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QL-BACD)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黄峻教授、马爱群教授、吴宗贵教授、韩雅玲教授结果1-明显降低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
结果2-6min步行距离提高结果3-症状明显改善结果4-提高射血分数5.2、中医精准医学未来前景展望:
1)有效、无毒、可以质量控制是中医中药进入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2)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医中药精准医学思想丰富的特点,结合现代医学前沿技术,研究中医中药对疾病的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3)屠呦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6、发病机制应用举例--病例分享
?患者:男,年7月出生
?以“突发胸痛、呕吐6小时”之主诉于年11月16日入院。患儿6小时前上体育课跑步时突发胸痛,位于心前区,手掌大小,呈持续性闷痛,伴频繁恶心、呕吐,为非喷射性,伴胸闷气短、头晕。伴咳嗽、咳痰,为粉红色泡沫痰。入院查体:T:36.2℃,P:次/分,Bp:/72mmHg。急性病容,端坐呼吸。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听诊心音不低、奔马律。各瓣膜区未及杂音。
?辅助检查:CK-MB59.4ng/ml,TnI4.99ng/ml,pro-BNPpg/ml.心动超声:左室普遍性运动减低,整体收缩功能减低。ECG提示:ST-T改变,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冠状动脉正常。
?入院诊断:1.急性重症型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心功能Ⅳ级;2.肺部感染
?治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吸氧、强心、利尿、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抗感染、抗病毒、抗炎、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患者于入院43小时(.11.:00am)后出现胸痛、皮肤湿冷、多汗、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心源性休克早期表现,遂急诊行IABP植入术。当天下午(17:20,入院49小时),患儿感胸闷气短加重,血压80/60mmHg,升压药物不能维持血压,考虑心源性休克加重,后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植入术,术后行CRRT清除体内炎性介质及代谢产物。经两周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心肌酶恢复至正常,于年11月30日出院,门诊随诊治疗。
?门诊随诊期间,患儿心脏超声结果显示进行性左室增大、收缩功能减低,出现扩张型心肌病表现,EF最低19%。期间出现左室血栓,华法林抗凝血栓消失。
?目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EF上升到27%,患者病情稳定,生活自理,并开始补习功课。
患儿本人及患儿母亲,基因检测结果示:DSP、MYH7基因突变,其母亲健康。结果分析:?DSP、MYH7基因突变,尽管文献报道为心力衰竭致病基因,但是其母健康;?患者患病有后天心肌炎因素参与。三、在心力衰竭精准预测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分子标志物改变
(一)BNP、Nt-ProBNP的应用ACC/AHA/HFSA心衰指南要点:1)、标题6.3.1心力衰竭预防中的应用2)、标题6.3.2心力衰竭诊断中应用3)、标题6.3.3心力衰竭预后、危险分层中的应用4)、应用流程?指南指出:多种原因均可引起利钠肽水平升高
1、生物标志物测定有利于心衰的预防2、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诊断心衰3、生物标志物可用于预测预后或附加风险分层4、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指征(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1、心力衰竭单基因遗传病,如心肌病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ASCEND-HF试验(AcuteStudyofClinicalEffectivenessofNesiritideinDe